分類: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:2021-09-11
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支撐課題后續研究的依據之一,一般在課題申報的時候都是要填寫的。那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有哪些呢?怎么寫呢?很多課題研究人員卻不知道。本文學術顧問就給大家介紹介紹。
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是針對具體課題來說的,是課題負責人就當前所研究課題的發展情況,所掌握的技術,或是已有的獲得大眾認可的理論,能夠確保該課題的研究是可行性的依據。大家可以根據這幾個方面來撰寫。
下面學術顧問以舉例的方式給大家介紹:
一、哲學依據
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,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,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,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,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。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屬于外部條件,是外因。學生是學習的內因,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學生沒有學的愿望和動機,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,教師的“教”就會由于沒有學生的“學”而失去作用。因此,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只起引導作用,而學生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、最深刻的個體行為。教學過程只有注重知識的探究,注重情感的體驗,才能引發學生的態度、情感和意志,這些源于心理品質的個性特征參與學習活動,能激起學生的求知、創新欲望,挖掘學生的潛能,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。
二、
心理學依據心理學研究表明,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點,隨著年齡的增長,學生的心理特點是不斷變化發展的。教師的教育行為必須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前提,才能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。因此,在教育課題研究中,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,按照學生的心理規律進行研究。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識能力、情感特點、意志品質,就為教師的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。三、學習理論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“發現學習”理論強調: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,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。創設問題情景,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,產生認知需要,產生一種需要學習的心理傾向,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。在教學過程中,學生是學習的積極的探究者,教師的作用是創設適合學生學習探究的情境,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。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“知其然”和“知其所以然”,而且要讓學生“知其所用”和“知其誰用”。
相關知識推薦:課題選題依據應從哪些方面來寫
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有哪些?以上是蘭竹文化網關于這一問題的介紹。有想了解更多關于課題研究方面的問題,或是有課題申報需求的作者,歡迎咨詢我們在線學術顧問。
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,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。
上一篇:課題研究的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下一篇:課題成果獎和課題獎的區別
相關閱讀
課題最新知識
課題閱讀排行榜